企业动态

《农民日报》:记福建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

2004-03-05 10:36:54

    19年前,一位世纪伟人,在四位老科学家的来信上大笔一挥,诞生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在“863”的旗帜下,一大批优秀中华儿女,团结拼搏,跟踪世界科技前沿,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书写着科学春天的每一缕绚丽。

    19年后,一个年轻的民办研究所,在一批少壮派科技精英的挂帅下,主持和参与了3个“863”科研项目,正在以科技创新创造传统产业的新价值。

    日前,一位德国著名有机农业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考察了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后翘起拇指说,超大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及研发实力一点也不比农业发达的美国逊色。


1  凭创新激情创企业

    农业,一个大多数人眼里的弱质产业,但超大人已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了多年。

   “正是因为中国农业还很落后,所以发展机会很大。”超大主席兼总裁郭浩告诉记者。短短几年之内,中国农业领域诞生了一批几十亿到上百亿的大企业集团,这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一个企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激情,不能没有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郭浩说,从创办超大的第一天起,超大人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办工业企业的办法办农业企业,用科技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1999年经福建省科技厅批准,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一场追求高科技、高水平、高起点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在中国14个省市推进……

    从中国最大的生物有机肥料产业群,到中国一号绿色菜园子;从中国最优秀的波尔山羊核心群,到堪称"果蔬联合国”的良种;从国家863计划到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超大绿色事业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份骄人的成果,无不凝结着科研集体的心血。福建省科技厅负责同志说,超大的实业之路就是科技创新之路。

2  举科学旗帜闯天下

   “我们做科研不是为了一项技术、一篇论文,而是以产品聚集技术,以产业聚集学科,在产品和产业上获得突破。”在郭浩看来,超大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开发之间始终是“零距离”。

    超大平均每年科研投入占集团营业额的5%-8% ,3个863项目,2个国家星火科技项目、13项专利技术、4部专著、50多篇学术论文……一系列数字折射出超大科研事业的发展。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现已建成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有机肥料研发中心、农药研发中心、微生物研发中心、种业研发中心、食品研发中心、畜产品研发中心、数字农业研发中心、质检中心9个研发中心,一个集科研、中试、示范、培训和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园,一个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本形成了紧跟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和产业化步伐,以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为核心的研发机构,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科技守护食品安全大门。2003年11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紧急预警:欧盟将于2003年12月 31日起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销售,其中涉及我国正在生产、使用以及出口的农药达60多个品种。这一禁令无疑给看好欧盟市场的业内人士当头一棒,禁止时间之紧、品种之多令多数企业措手不及。

    然而,面对日益森严的绿色壁垒,超大人没有丝毫畏惧。郭浩自豪地说,“至今超大的出口产品不但没被退货,反而一直供不应求。”原来,早在1998年,超大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就开始着手收集、整理、跟踪、了解国内外有关蔬菜食品安全的动态信息,特别是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农残标准,研究国外“登记”的安全农药的共同之处,制定整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所还承担了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研课题“主要农作物的绿色有机栽培产业化模式研究”,旨在通过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综合研究,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绿色有机栽培模式。2003年3月7日,该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规模化的特点,总体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超大入围国家863计划“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的课题将应用自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物芯片——飞行质谱分析检测农残,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同一样本进行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大大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出口通关率。

    ——“网上也能种田”。2004年1月23日,超大多媒体会议室内,一批权威植保专家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实时“会诊”。说其特殊,是因为“病人,”是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福建诏安基地,望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画面,专家们经过一番认真的“望、闻、问、切”,很快开出处方。基地部部长王永斌告诉记者,这叫“远程诊断”。

    说起远程诊断系统,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数字农业研发中心的同事们个个精神抖擞,因为这个项目获得了2003年度超大科技创新奖。其实,“信息农业”、“数字农业”对超大人来说并不陌生,就连基地的农业工人都在流传着“当今科技就是好,种地也能用电脑”,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超大,网上大客户通道,不仅可以实时远程看到农民工人的现场作业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还可查到该片果蔬生长全程的所有信息,包括用肥、用药及长势等。在网上恰好碰到一日本客户正在向超大追加订单,征得对方及超大同意后,记者同这位客户“聊天”。这位日本客商告诉记者,大客户通道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他再也不要时常“飞”到超大地头看产品,在此之前,为了随时掌握所订购的农产品生长状况,他常常是半个月就要到基地一次,既增加成本又舟车劳顿。这位客商还告诉记者,在没见到大客户通道之前,他还心存疑虑,因为这种方式在美国等发达的国家都很难见到,超大真是了不起!

    ——世界最优秀的波尔种羊在超大。作为中国纯种波尔山羊引种先驱,超大在波尔山羊和杜泊绵羊的繁育中开创了多个第一。“首家引进南非最有名的五大波尔羊场种羊基因、首家提出并引进白头杜泊纯肉用绵羊,每年均引进新的血统和更高质量的种群;第一个举办波尔山羊种羊拍卖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中国首家与国外专家合作,选择优秀母羊和公羊,采用胚胎移植等技术,实现大规模、工厂化波尔山羊胚胎移植的公司;胚胎移植规模为全国第一;胚胎移植成功率创全国第一;优质种羊规模为全国第一,90%的羔羊质量高于进口羊的质量。”

   “世界最优秀的波尔山羊在超大!”这是南非及澳大利亚波尔山羊专家在考察超大波尔山羊核心群时发出的感叹。据介绍,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先后承担主持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波尔山羊基地的建立及繁殖推广研究》、山东省科技厅《杜泊杂交肉用羊的实验》、2002年国家级科技星火计划《优质肉用羊集约化生产及加工》等多项课题,编著出版《波尔山羊使用养殖繁育技术》、《波尔山羊科学饲养技术手册》,以高起点的科技平台,使超大始终立足于畜牧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破解地瓜产业四大难题。“这是地瓜产业一次革命性、历史性的突破。”谈起超大对连城地瓜产业的贡献,中国红心地瓜之乡的福建连城百姓无不翘起大拇指。一条地瓜,半壁江山。据介绍,连城红心地瓜干历史悠久,早在二三百年前就成为清代贡品,年创产值超过3.5亿元,约占农业经济收入50%,是领跑连城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向纵深调整,连城红心地瓜干产业也面临着升级换代,尤其是如何解决地瓜产业中“高糖、高硫、高杂菌、低水分”4大难题。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又一次担起了重任,主持福建省科技厅重大课题《红心地瓜干绿色栽培与加工产业链创新技术研究及规模开发》,成功开发出“低糖、无(微)硫、无杂菌、口感松软”的红心地瓜新品,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创新的四道关键性工艺的攻克也因此取得了四项发明专利。

3  以人才基石建江山

   “得一壁人才得一壁江山”。

    同其他许多企业投资新的产业领域一样,在农业行业,郭浩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外行”,但他那“同最优秀的行业人才站在一起”的发展理念,促使集团农业项目尚处于筹备阶段便开始网罗业界的精英。

   “我们这里是企业家与科技人员集体学习和创新的地方,有了这么一个组织和平台,所有的科技人员在这里碰撞、创新、学习,就会产生1+1>2的效果。”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叶志海博士告诉记者。

    叶志海博士就是硬被超大“挖”过来的。在此之前,1991年就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的他,已经在美国硅谷工作了多年,并已是某大型跨国企业的高级研究员及技术主管。超大刚与之接触时,他多少有点犹豫,毕竟美国硅谷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不过他最终还是携带多项国际专利技术回国,来到超大为他设立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叶博士说,他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863项目,工作环境及科研条件相当不错。当初回国除了对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外,更主要的是超大的商业敏感和商业自觉震撼了他,当然,郭浩的求贤的热诚及人格魅力也令他感动。

    在叶博士前后,有一大批农业专家加盟了超大,杨博士、李博士……郭浩给记者说出一长串名单。用郭浩的话说:“这里形成了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此外,超大集团还成立了专家智囊团,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福建农林大学校长郑金贵教授、福建农科院院长谢华安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前校长、欧亚院士朱鹤健教授在内的许多权威专家都在为超大的发展献计献策。

    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还注重年轻后备力量的培养,2003年12月成立了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了奖研金,鼓励莘莘学子立志成长、产业报国。

    开放、合作也是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的又一鲜明特征。对内,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农业院校进行广泛科研合作,承办了全国有机食品开发研讨会、全国青年土壤工作者学会年会、全国有机肥料产业化研讨会等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对外,则向世界科学界全方位的开放与接轨,东盟国家肥料合理使用培训班、联合国南南科技合作论坛等,与会国际科技工作者频频走进超大……

    “我的一生一直坚守在农业这条战线上。在农业大学教过书,在农业厅搞过科研,但最有意义的当属在超大工作的这几年,因为我将科研直接用于产业化。”面对记者,年愈花甲的超大现代农业专家智囊团常务副团长施能浦研究员回首40多年的科研生涯,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科研机构,我们有理由相信,优秀人才将源源不断地造就,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贡献将源源不断地做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农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春天。

    如果说,20年前的“一号文件”,使凋敝的农村走向繁荣,那么,今天的“一号文件”,则是在全面分析了农业新阶段的内涵和特征后,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又一次政策创新,它所蕴含的发展机遇是巨大的。郭浩告诉记者,对于超大这样的龙头企业来讲,是做大做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郭浩说,从长时期的“基础地位”,到近几年的经济工作“首要位置”,再到今年的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四个字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但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一是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超大将让科技创新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支点,争取尽快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龙头中之“龙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用扬鞭自奋蹄。当记者问这些风华正茂的科技工作者对一号文件和发展前景有何憧憬时,他们的回答:“宏图在握,只争朝夕!”

                                                                                                        本报记者  杨金发

摘自:2004.3.4.3版《农民日报》